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驾崩股票配资排排,这位曾对张仪委以重任的君王离世后,其子秦武王继位。这位新君自幼便对张仪的行事作风颇有微词,加之张仪在朝中树敌众多,那些曾被其得罪的秦国大夫们纷纷趁新君即位之际进献谗言。面对朝野上下的排挤,张仪深感在秦国已无立足之地,遂主动请辞,黯然返回故土魏国。
作为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纵横家,张仪归魏后备受魏襄王器重,再度被拜为相国。然而天不假年,这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仅在魏国执政一年便溘然长逝。纵观张仪一生,其仕途可谓跌宕起伏:早年投奔楚国令尹门下却蒙受盗璧之冤,险些命丧楚人之手;后在同门师兄苏秦暗中相助下入秦,得秦惠文王赏识拜为客卿。自此张仪的政治生涯步入巅峰:公元前328年出任秦相,公元前325年辅佐秦君称王,公元前316年与司马错共谋伐蜀大业......这些辉煌功绩奠定了他在秦国政坛的显赫地位。
展开剩余72%张仪堪称典型的实用主义政客,其政治立场始终随利益而变。初任魏相时便暗中为秦国效力,及至被秦武王疏远,又转而损害秦国利益以求自保。若以现代视角观之,这位纵横家更像是一位精明的职业经理人——不为任何企业效忠,只服务于出价最高的雇主。
与张仪齐名的还有另一位魏国名士公孙衍。这位出身魏国公族的\"犀首\"曾官至秦大良造,为秦国夺取魏国河西之地立下汗马功劳。后因与张仪争宠失败返魏,转而全力组织合纵抗秦。据《史记》记载,张仪死后公孙衍竟再度入秦为相,一度身佩五国相印,成为合纵联盟的领袖。这一记载虽未必可信,却生动展现了当时纵横家们审时度势的政治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张仪、公孙衍等辅佐强秦的纵横家多出自三晋之地。太史公司马迁曾慨叹:\"三晋多权变之士!\"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可追溯至晋国早期的政治传统。公元前785年晋殇叔篡位事件中,流亡在外的太子姬仇(后为晋文侯)深刻认识到周王室衰微的现实,最终选择依靠自身力量夺回君位。这种务实求变的执政理念成为晋国政治文化的滥觞。
晋国历史上著名的\"曲沃代翼\"事件更强化了这一传统。持续六十七年的内乱中,士大夫们不得不在正统晋侯与曲沃势力间做出抉择。栾氏家族的命运尤为典型:栾宾效忠曲沃桓叔,其子栾共叔却誓死捍卫晋侯,而到栾书执政时,已完全转变为精于权术的政客,甚至不惜弑君以保权位。
晋献公时期,权变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士蒍通过离间计助献公铲除桓庄之族,荀息献\"假道伐虢\"之计连灭虢、虞二国,这些不择手段的政治操作都获得君主嘉奖。这种\"唯结果论\"的执政理念深刻影响了晋国政治生态,从晋惠公的背信弃义,到先轸的诡诈用兵,再到赵盾的弑君之举,权变之术在晋国政坛大行其道。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种源于晋国的权变文化,最终被三晋士人用来辅佐强秦吞灭自己的母国。历史的发展往往充满吊诡,当晋国君主们为权变之士的实用价值喝彩时,恐怕未曾料到有朝一日,这种政治智慧会成为埋葬三晋的利器。这段历史启示我们:任何政治传统都是一把双刃剑,其长远影响往往超出创立者的预期。
发布于:天津市维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