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博弈始终是政治斗争的主旋律。最初阶段,丞相的权力几乎能与君主分庭抗礼,然而随着朝代更迭和历代帝王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皇权最终占据了绝对优势。不过,在封建王朝早期,权倾朝野的大臣仍屡见不鲜。以战国时期的秦国为例,这个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也未能幸免于权臣干政的现象。下面配资股票,就让我们深入探究秦国历史上四位最具代表性的权臣及其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
首先要提到的是奠定秦国霸业基础的商鞅。这位法家代表人物在秦孝公时期获得重用,被委以改革重任。为了确保变法顺利推行,秦孝公赋予商鞅前所未有的权力。据史料记载,当时太子嬴驷触犯新法,商鞅虽不能直接处罚储君,却对太子的两位老师施以严刑:对秦孝公的兄长公子虞处以割鼻之刑,对另一位老师公孙贾则施以面部刺字之刑。这些铁腕手段虽然确保了变法成效,使秦国国力大增,却也埋下了祸根。秦孝公驾崩后,继位的秦惠文王对商鞅怀恨在心,最终以谋反罪名将其车裂处死,并诛灭其全族。
展开剩余59%继商鞅之后,魏冉成为秦国又一位权倾朝野的重臣。作为秦宣太后的同母异父弟弟,魏冉凭借显赫战功在军中步步高升。在秦武王突然驾崩引发的王位之争中,他力挺外甥嬴稷登上王位,即秦昭襄王。此后魏冉权倾朝野,不仅发掘了战神白起等名将,还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为秦国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若非纵横家苏代从中作梗,魏冉联齐称帝的计划很可能成功。最终因范雎的离间,魏冉虽被罢官却得以善终,在郁郁寡欢中离世。
第三位权臣吕不韦则展现了商人从政的传奇。这位据传是姜子牙后裔的巨贾,在赵国结识了质子异人(即后来的秦庄襄王)。凭借精明的政治投资,吕不韦不仅助异人登上王位,自己更官至相国,封文信侯。他主持编纂《吕氏春秋》,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思想基础。然而在秦始皇亲政后,因受嫪毐叛乱牵连,这位\"仲父\"最终在流放途中饮鸩自尽。
最后一位权臣赵高的发迹则更具戏剧性。这个从宦官起家的阴谋家,在秦始皇死后勾结李斯篡改遗诏,拥立胡亥为帝。此后他逐步铲除异己,甚至上演\"指鹿为马\"的闹剧。赵高的专权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最终被秦王子婴设计诛杀,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
纵观这四位权臣的结局,商鞅因变法树敌过多而惨死;吕不韦受政变牵连被迫自尽;赵高则因倒行逆施自取灭亡;唯有魏冉得以保全性命。这些历史人物的命运起伏,生动展现了封建王朝权力斗争的残酷本质,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政治启示。
发布于:天津市维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