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军事实力的提升,这次2025年9月3日的阅兵式绝对是个大看点,尤其是“惊雷-1”空基远程导弹的首次公开亮相。这玩意儿直接把中国空基核力量从纸上谈兵变成实打实的作战能力,射程直奔阿拉斯加的反导基地而去。以前中国空军在核打击这块儿一直有点短板,现在补上了,全球战略格局跟着变了样。
先说说背景吧。中国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搞空基核试验,那时候用轰-6甲轰炸机扔原子弹和氢弹,1967年6月17日还成功空投了氢弹,爆炸当量达到330万吨级。可之后好多年,空军这块儿发展慢,主要是没合适的远程轰炸机和专用导弹。轰-6系列虽然可靠,但航程有限,导弹也跟不上。到了2013年左右,国家正式立项研制新一代空基核系统,就是为了填补这个空缺。项目推进得稳扎稳打,重点解决火箭助推和高超音速滑翔技术。十年下来,到2024年系统基本定型,进入作战值班阶段。这次阅兵就是它正式露脸的时候。
展开剩余70%阅兵那天,“惊雷-1”导弹作为核导弹第一方队的亮点,运输车上固定着导弹本体,长约10米,直径1.5米左右,外壳涂层光滑,轴对称双锥体滑翔器前端尖锐。官方定义它是远程导弹,射程至少5000公里,上限可能到8000公里,这在机载导弹里是顶尖水平。导弹用“火箭助推-滑翔”原理,两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先推到高空,然后滑翔器分离,进入大气层高超音速飞行。最大速度20马赫左右,末段10到12马赫,机动性强,能变轨避开拦截。两种滑翔器配置,一种双锥体末段机动突防,另一种面对称升力体中段机动,各有侧重。制导是中段惯性加北斗卫星修正,末段主动雷达,精度控制在20米内。弹头核当量20万到30万吨TNT,动能加持,能打穿地下目标。
载机是轰-6N,机腹半埋式挂架每次带一枚。轰-6N是轰-6系列的升级版,2019年国庆阅兵就亮相过,现在加了空中加油能力,作战半径能到5500公里。导弹从中国领空发射,结合轰-6N的初始高度和速度,实际射程轻松覆盖北太平洋。设计目标就是阿拉斯加的格里利堡反导基地,那儿有GBI地面拦截弹,专门防洲际导弹。中国陆基导弹走北极航线容易被拦截,“惊雷-1”先手摧毁这些设施,就能让东风系列导弹畅通无阻。射程够用,从东北空域起飞,穿越北极冰原,直扑阿拉斯加,滑翔器俯冲时动能巨大,基地的Silo门来不及开,GBI就报废了。
这导弹的亮相不是孤立的,它标志着中国核力量真正实现“三位一体”。陆基有东风-41、东风-31,海基有巨浪-3,空基终于跟上。以前空基有名无实,长剑-20巡航导弹核版计划启动过,但效果差取消了。现在“惊雷-1”上位,轰-6N巡航在自家空域,空中加油保持长时留空,紧急时发射,突防能力比巡航导弹强多了。高超音速滑翔让它难拦截,美国的萨德和宙斯盾系统对这种机动弹道头疼。西方媒体一看就炸锅,《新闻周刊》说这能让中国轰炸机精确核打击印太目标,其实低估了,它对美国本土的威慑才关键。
研制过程也值得说说。从2013年立项,团队先搞火箭发动机,固体燃料稳定推力大。滑翔器是难点,高温涂层耐摩擦,气动外形反复测试。2015年地面点火试验,推力曲线完美。2017年制导集成,北斗信号接入准。2018年轰-6N改装,机腹开槽装挂架。2019年飞行试验,模拟发射顺利。2020年虽有疫情,远程协作也没耽误。2021年风洞验证,马赫20气流下模型稳。2022年精度测试,CEP20米。2023年实弹挂载飞行,巡航几小时返航。2024年最终验证,高原机场雪地起飞,轨迹追踪无误。整个链条环环相扣,数据积累上万次,确保可靠性。
亮相后,国际反应热烈。美国五角大楼关注阿拉斯加基地安全,日本媒体担心东海格局。俄罗斯有类似匕首导弹,但射程没这么远。中国这步棋走得实惠,成本比陆基低,灵活性高。轰-6N批量生产后,空军核巡逻常态化,威慑不靠炫耀,靠实打实能力。导弹还能常规弹头,打击航母群或地面设施,多用途。
发布于:吉林省维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